中新網(wǎng)興安盟2月3日電 題:內(nèi)蒙古“高蹺村”里的高蹺夢
作者 張瑋 曾令剛 陳麗紅
“扭腰,轉(zhuǎn)身,好!”一大早,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興安盟突泉縣寶石鎮(zhèn)寶城村女子高蹺隊的隊員們就開始排練起來。這個春節(jié),這支高蹺隊接到了不少新春巡演的邀請。
“大家加把勁,好好練,今年咱們爭取還拿第一!睂毘谴鍕D聯(lián)主席王晶調(diào)整隊員動作之余不忘叮囑她們。
踩高蹺是中國傳統(tǒng)民俗活動。民間節(jié)日里,表演者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,或跳躍或扭秧歌,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。
目前,寶城村女子高蹺隊成員共30人,平均年齡50歲左右。
在鑼鼓聲中,表演者們踩著40多公分高的高蹺,展示各種絕活兒,將節(jié)日氣氛瞬間拉滿。
隊伍中的初鳳春年過六旬,然而不僅身子骨硬朗,還能在高蹺上如履平地,表演時更是神采奕奕、精神煥發(fā),在一眾表演者中格外醒目。
小時候的初鳳春抱著“誰說女兒不如男”的想法,十四五歲時就加入高蹺隊。初鳳春說,當時不怕高,也不怕摔跤,非要學踩高蹺。
“高蹺是學會容易,學精難,一些復雜的動作需要長時間磨練。”初鳳春說,“沒想到,我這一踩就是40多年。”
在初鳳春眼里,寶城村人愛高蹺,不僅因為它是祖輩文化的積淀,更是踩在高蹺上,象征著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隊伍里,“90后”的李珊珊是最小的隊員。父親曾是村里的高蹺演員,她是跟著父親學會踩高蹺的。
“幾乎家家戶戶都會!痹诶钌荷河∠笾,她出生長大的寶城村貌似“高蹺村”。受父親影響,長大后的李珊珊加入了高蹺隊。
在她看來,踩高蹺并非難事,“只要膽子夠大!”如今,“將這門兒代代相傳的民間文化傳承下去”已被她列入人生計劃之中。
踩高蹺這項民間藝術(shù)能在年輕人手上傳下去,這讓65歲的屈延年甚是欣慰。他告訴記者:“在寶城村,高蹺的傳承已有100多年的歷史,踩高蹺是我們村民文化娛樂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!
屈延年曾也是村里出了名的高蹺演員,如今自己年齡大了,便從臺前轉(zhuǎn)到幕后,在女子高蹺隊擔任起了鼓手。在他的鼓聲中,寶城村的高蹺隊聲名遠揚,越舞越紅火。(完)